據央視新聞,前不久,我國首臺太空采礦機器人在中國礦業大學誕生。太空采礦機器人要在地外星體上完成地質勘探和礦物采集任務,鉆探屬于必備技能。在地球重力環境下,機器人本身的重量就足以支撐鉆頭鉆進,而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小行星上大多是低微重力,如何讓鉆頭順利鉆進星體表面就成了大問題。
為了解決失重帶來的漂移,科研團隊想到了模擬昆蟲的爪刺結構,于是,為太空采礦機器人設計了特殊的爪刺足。其不僅能適應太空的微重力環境,“采用仿生六足移動結構”,機器人足末端有車輪和錨固結構兩種配置,也讓它可以在小行星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行走。目前,太空采礦機器人原型機已經向有關部門申請專利,并且通過了初審。
專家介紹,在有限的地球資源最終將面臨枯竭困境的威脅下,人類走向太空是必然選擇。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全球成功登月并開展探測任務的月球探測器和載人飛船已有80多個,積累了豐富的月球探測相關資料。目前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制定了載人登月計劃,月球資源極有可能成為人類最先開發利用的太空資源。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