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命名交付、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全球最大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下線、大中型數控機床制造用五軸鏜銑加工中心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中國制造好聲音不斷。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領域。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制造業如何從“大”到“強”、由“智”進“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諸多來自制造業一線的代表委員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言獻策。他們認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發展方向已逐漸清晰,瞄向未來,中國制造必須加快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全球競爭中確立新優勢。
鍛造核心技術競爭力
增強我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是代表委員們關切的話題。
“要面向世界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重點研發前沿性、緊迫性理論和成套技術,解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難題,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專家認為,關鍵性的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的基礎工藝等,直接決定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必須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以工業母機為例,其被視為制造業領域的“金剛鉆”,也是世界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全國政協委員、科德數控董事長于本宏表示,高端工業母機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聚焦高端工業母機發展,能有力擴大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競爭優勢。今后發展中,要加強技術創新,推動全鏈條突圍,促進工業母機行業高質量發展。
增加研發投入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前提。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認為,科技創新是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國企業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發展科技制造業需要大力度的資本投入,企業要敢于投資未來,才有未來?!?/span>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是我國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基本盤。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日前表示,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綠色低碳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工信部、發改委等七部門近期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我國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層級整體躍升,產業結構和布局明顯優化,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
以鋼鐵產業為例,我國已成為世界鋼鐵生產大國,正處于由規模經濟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加速演進期,也是行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折期。在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總經理王蘭玉看來,鋼鐵行業需要加快推進全流程、系統化減污降碳工作,并將超低排放實施的成效轉變為低碳排放產品的成果,加快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形成低碳鋼鐵產品品牌。
“在低碳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為解決環境、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的關鍵,并成為塑造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王蘭玉建議,健全鋼鐵行業綠色能源消納支撐體系。
綠色低碳發展也是紡織行業應對挑戰的必要途徑。全國人大代表、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斌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加強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建立完善的再生材料回收、處理、認證體系,加強行業規范化管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他還建議,建立綠色供應鏈系統,確保原材料來源可持續、環保,并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機制,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
迎接數字化智能化浪潮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不斷向縱深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瘧?,推進服務業,建設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2024年更加突出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加明確新質生產力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辟愔钱a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瘧谩边@一表述,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的格外關注。今年全國兩會,周云杰提交《關于推進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建議》,這也是他連續第8年提出工業互聯網相關建議。周云杰認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助于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產業價值高端化、制造模式智能化、生產方式綠色化,從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掀起新一輪科技變革與行業變革的浪潮。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制造業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副總經理賀晗介紹,在山西傳統的煤焦、鋼電等工業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成本的降低作用非常明顯,“比如說,煉鋼過程中通過AI實現焦煤與鐵礦石的動態最優配比,比如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通過AI實現最佳路徑規劃?!?/span>
由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的仿生機器人在生產實踐中應用,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建議,主管部門盡快出臺專項,以智能制造系統軟件、AI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機器人的部署應用為重點產業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應用場景。
記者:楊潔 董添 段芳媛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