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行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我國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重點行業。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三部門聯合印發《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成為指導有色金屬行業企業做好碳達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有色金屬產業結構、用能結構明顯優化,低碳工藝研發應用取得重要進展,重點品種單位產品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再生金屬供應占比達到24%以上?!笆逦濉逼陂g,有色金屬行業用能結構大幅改善,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30%以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確保2030年前有色金屬行業實現碳達峰。
《實施方案》部署了五大重點任務、六大保障措施,進一步明確了碳達峰的時間表、路線圖。
優化冶煉規模 調整產業結構
冶煉是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核心環節,優化冶煉產能規模是實現碳達峰的重要手段?!秾嵤┓桨浮诽岢?,緊盯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冶煉環節,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在電解鋁行業前期工作基礎上,研究差異化減量置換政策;對于消費需求增量有限的銅、鉛、鋅、氧化鋁等重點品種,強調防范冶煉產能無序擴張;對于消費潛力較大的工業硅、鎂等行業,強化政策引導,促進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發揮能耗、碳排放、環保等約束作用,通過提高新建和改擴建冶煉項目準入門檻,推動有色金屬行業由“以量謀大”向“以質圖強”轉變。
長期以來,有色金屬行業準入門檻低,主要有色金屬產品產能急劇擴張,呈現出產能分散過剩、上中下游產能不平衡的特點。《實施方案》提出,一是引導行業高效集約發展。發揮行業規范條件和自律公約作用,優化要素資源供給,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和減碳戰略合作,提高行業集中度,利用規模效應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二是強化產業協同耦合。推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和跨行業耦合,促進要素資源共享,實現資源、能源價值最大化。三是加快低效產能退出。以節能降碳為導向,修訂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淘汰有色金屬行業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加快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退出,為地方和企業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集聚資源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強化技術節能 推進清潔能源替代
當前,富氧熔煉、濕法冶煉等非碳還原工藝逐漸成為銅、鉛、錫等有色金屬生產的主流,使有色金屬生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以銅冶煉為例,2020年,全國銅冶煉綜合能耗比2000年減少近80%,粗銅焦炭消耗比2000年減少87%,粗銅煤耗比2000年減少80%。能源消耗的下降,大幅度減少了銅冶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實施方案》提出,制定有色金屬行業綠色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2030年前重點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方向;強化企業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打造重大節能降碳改造示范應用,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提升;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有色金屬低碳創新載體,集合優勢力量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推動企業持續優化工藝流程;通過技術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為有色金屬行業節能降碳提供持續動力。
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用燃料和用電結構偏化石能源,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大。以用電量最大的電解鋁為例,60%以上產能采用燃煤自備電,產品碳排放強度遠高于國外使用清潔能源的同類型產品,用電導致的間接排放占電解鋁碳排放量的85%,占有色金屬行業排放總量的50%以上。為此,《實施方案》提出,推進有色金屬行業燃煤窯爐以電代煤,提升用能電氣化水平。在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的條件下有序推進以氣代煤。
近年來,我國電解鋁、工業硅等行業向云南、四川、內蒙古等水電、光伏、風電資源豐富地區有序轉移的態勢明顯。2021年,云南、四川的電解鋁產量比2018年翻了一番,產量增幅遠超全國其它地區。而同期,依靠燃煤自備電的山東、河南,電解鋁產量分別下降了12%、32%。此消彼長,反映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優化用能結構的發展態勢?!秾嵤┓桨浮愤M一步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鼓勵企業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前提下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有序轉移,逐步減少使用火電的電解鋁產能。力爭2025年、2030年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別達到25%、30%以上。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 六舉措加大保障
建設有色金屬行業綠色制造體系需要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充分挖掘“城市礦山”資源價值,利用再生有色金屬能耗低、碳排放少的特點,在滿足終端消費的前提下,通過替代原生冶煉產品降低碳排放。以鋁行業為例,再生鋁單位產品能耗、碳排放分別為電解鋁的5%、2%,且隨著我國廢鋁快速回收期臨近及廢鋁進口標準逐步完善,再生鋁產量及消費占比將穩步增長,按照2025年再生鋁產量1150萬噸測算,將有效減少碳排放1億噸以上。
二是加快實現清潔化生產。建立綠色低碳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采用綠色高效的運輸方式,實現產品生產全流程低碳化。
三是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建立具有工藝流程優化、動態排產、能耗管理、質量優化等功能的智能生產系統,構建全產業鏈智能制造體系,利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提升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實施方案》還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明確各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龍頭企業職責分工,強化貫徹落實。二是強化激勵約束。實行差別化政策,支持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改造升級。三是加強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利用融資、債券、期貨、基金等多種金融手段,推動綠色低碳項目落地和企業可持續發展。四是健全標準計量體系。逐步完善碳排放相關的核算核查、評價、技術、管理服務等標準和計量體系,制修訂重點品種能耗限額標準。五是完善公共服務。建設有色金屬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公共服務平臺,鼓勵企業組建低碳發展聯盟,推動協同降碳。六是加強示范引導。發揮企業和園區等試點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廣經驗做法,為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